- 丁驰;鲁清;孙建;朱怡杰;王晓梦;
一维磁性体系因其显著的量子限域效应,展现出极为丰富的量子现象和行为。探索更多新颖的一维磁性结构并深入揭示其磁性特性,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系统研究了Mn和Se元素在(8,8)碳纳米管中的相互作用能,并分别拟合了其受限束缚势。通过晶体结构预测方法,发现了一种新型的一维MnSe_2纳米链结构,该结构能够在(8,8)碳纳米管中稳定存在,其对应的二维拓扑结构呈现出独特的五元环构型。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该材料在常温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基于束缚势的电子结构计算显示,该材料是一种绝缘体,其磁基态为反铁磁相。进一步地,通过构建磁相互作用模型并进行蒙特卡洛模拟,得到Mn Se2的磁转变温度约为28 K。此外,还计算了碳管与MnSe_2复合体系的晶体和电子结构,验证了受限束缚势的可靠性。
2025年02期 v.46;No.186 143-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3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魏志伟;吴江威;陈承渝;陈险峰;陈玉萍;
薄膜铌酸锂凭借其优异的光学非线性、电光特性及高折射率对比度,已成为新型集成光电子芯片的重要平台。近年来,逆向设计在硅基光电子集成芯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也逐渐被引入薄膜铌酸锂光子器件的设计。文中首先介绍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然后阐述其在薄膜铌酸锂光子器件中的应用,包括波长解复用器、耦合器、模式转换器、片上互连器件、功率分束器、阵列波导光栅和反射器等。最后,探讨了相关技术挑战,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2025年02期 v.46;No.186 150-160+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6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任嘉欣;黄宏溢;万磊;黄继莹;陈会鹏;刘会龙;
近年来,基于亚波长声学波导的集成声光调制器在光通信、量子信息处理和光计算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将声波和光波限制在亚波长尺度,声光相互作用的强度显著增强,从而实现了高调制效率和低功耗。在材料选择方面,铌酸锂(LiNbO_3)、蓝宝石(Al_2O_3)等因其优异的光学、声学性能以及与光波导的良好兼容性,被广泛应用于亚波长声学波导的设计中。铌酸锂凭借其高电光效应,成为集成声光调制器的理想材料;而蓝宝石则因其极高的热导率和机械强度,在高功率应用中表现出色。此外,非悬浮波导设计的提出成为该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该设计能够有效降低波导的损耗,并提供更高的集成度。文中首先介绍了基于亚波长声学波导的集成声光调制器的基本原理,然后回顾了该领域近期的关键研究成果。最后,探讨了其在微波—光波转换和隔离器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2025年02期 v.46;No.186 16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0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倪洋;王晓梦;
近年来,硅因其理论比容量约为石墨负极的10倍,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结合机器学习加速的晶体结构预测方法与第一性原理计算,在0~20 GPa压力范围内,系统研究了锂-硅二元体系。研究发现,该体系中存在两种热力学稳定和一种亚稳的富硅锂化合物,分别为Li_2Si_7(P6/mmm),Li Si_6(Cmmm)和LiSi_5(Pmmm)。电子能带结构计算表明,这些新预测的化合物均为金属。此外,本研究还对先前报道的具有Kagome构型的LiSi_3(P6/mmm)的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该结构在0 GPa下表现出良好的动力学稳定性。进一步的电子-声子耦合计算表明,LiSi_3(P6/mmm)在0 GPa下的超导临界温度T_c约为14.5 K。本研究不仅丰富了高压下富硅锂化合物的结构多样性,也为其潜在的超导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相关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5年02期 v.46;No.186 170-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2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黄英群;黄永巍;周震亚;
无序和非晶态系统是当前材料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其中金属玻璃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备受关注。金属玻璃在冷却过程中继承了液体的结构特征,其高温液体结构对玻璃转变及最终性能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液态结构及其性质的研究一直是凝聚态物理和金属材料科学的热点问题。液-液相变是液态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一种重要相变现象。这种相变在非晶态和复杂液体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不仅具有重要的基础科学价值,还在新材料开发和相变储能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基本视角出发,系统梳理了液-液相变的微观机制、研究方法及主要体系,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025年02期 v.46;No.186 178-18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4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